创新是个非常好的词,虽然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被用滥了,但我依然固执的认为这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词汇。我常常对同事或团队的成员说,我们在做产品规划、设计和编码的过程中,应有创新之念,即使要跟随,我们也要去跟随那些创新的东西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即使我们没能做出创新的成果,但是我们至少让创新的机率又增加了一点点。
探讨创新这个主题,可以从Twitter开始。Twitter是一个以“follow(跟随)”为中心的社交网络,你可以通过跟随建立自己的信息社区,别人同样也可以跟随你,从而建立他的信息社区。这是一种在Twitter出现之前没有的新的社交网络。当用户还在迷恋论坛和博客的时候,当各类开心网正在琢磨如何跟随Facebook的时候,Twitter横空出世,从2006到2010年,短短4年,Twitter用户数量已经过亿,基于这个平台形成了一系列第三方服务和应用。当然Twitter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,包括增长变缓、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冲击等,但是不可否认,Twitter对世界的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,包括对墙内的中国。目前国内四大门户的微博已经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每天这些服务提供商都要处理数以亿记的微博信息,俨然有超过传统媒体之势!无论国内各大微博对Twitter的模式进行了如何的中国式创新,创新的根源依然在Twitter,这就是不忽悠的力量!
事实上,由于自己的心智迟钝和当年信息的闭塞,我在工作初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创新,什么是忽悠,只是埋头开发,编写代码,并沉浸在自己的一些小花招和小技巧中。当时我们更多在提的是创意这个词,但遗憾的是最终创意变成了主意,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创新,所以最终也没有形成突破性的力量。2000年左右,中国的软件和互联网基本上是乏善可陈的。
而真正让我对创新的力量感到敬畏的,是苹果公司。最早接触苹果产品是把一款我们开发的BS架构产品移植到Mac Server上,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,基本上把Mac当Unix用,另外就是知道用Mac机器做音乐很棒。之后苹果公司开始突飞猛进,相继推出iPod、iPhone、iPad系列,同时其操作系统和个人电脑也有了质的飞跃,我自己也成为了一个苹果产品用户。苹果是一个全盘掌握了方方面面的公司,在硬件,操作系统,软件,影视,音乐等领域,无不将创新做到极致而让人称道。记得在2009年的一个主题演讲中我强调创新时为大家展示了这样的数据:
1、2000年5月,苹果公司的市值为170亿美元,微软公司的市值为3560亿美元
2、2009年9月,苹果公司的市值为1820亿美元,微软公司市值为2610亿美元参加研讨的大部分是IT领域的从业人员,但很多人依然对这样的数据感到震惊,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,苹果已经发生了指数级的变化。当时我的预测是在不远的将来,苹果会轻松超过IBM,Google和微软公司,事实上你们都知道,这是个很容易的预测。时至今日,苹果的市值约等于30个DELL,17个HP,5个Facebook,6个Amazon,5个Intel,2个Microsoft,苹果公司75%的收入来自于五年前不存在和两年前不存在的产品,iPhone和iPad。创新的力量实在是可敬可畏,无法忽视。
创新确实是个让人着迷的事情,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本土的创新土壤。从科技领域可以看到,我们的创新环境是很薄弱的。即使是直接从结果上看,这也是毫无疑问的。到目前为止中国本土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(当然和平奖除外);我们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;我们没有发明流行的编程语言;我们很少参与公共协议和规范的制定。当然,我们可以说世界上除了美国,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都差不多把,那么我们还几乎没有通用软件!知识产权的漠视和盗版的猖獗已经毁了通用软件整整十年;大公司对小型公司创新模式的抄袭直接导致创新无法延续。目前我们的创新似乎仅限于互联网应用和企业应用领域,当然这还包括大量的“跟随”作品。
但是,这能怪谁呢?经过中国教育体制多年的不懈努力,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其实已经不适合创新了。很多年前,很多人告诉我华人智商最高,当时我信了,后来才发现这是个美丽的谎言。我们的智商是体现在考试和忽悠上,而不是在创新上!
现实就是这样,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止步不前?我们已经长大变老,不可能回炉接受再教育,体制上的事情我们也无能为力。但是,我们依然能够做一些事情,坚守一些东西。我们可以在中国的互联网和企业应用领域持续推进创新、整合与跟随,我们可以在自己掌控资源范围内搭建良好的创新环境,我们可以把创新的思维贯穿在产品设计、评审、文档、代码和运维中。事实上随着移动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,很多公司已经出了很多创新不忽悠的服务、产品和创意,相信未来这个领域会变得更好......
说了这么多,其实我想表达的东西只有两点:
第一,创新的爆发力不容忽视,如果我们没有创新,或者创新速度缓慢,那我们就只能做一个follower(跟随者),而且是随时可能被淘汰的跟随者。不要迷恋什么亚太地区最大的IT服务外包市场的传说,要知道,在IT服务外包领域,制定规则的永远是发包方,创新永远在岸的那一边。可以跟随,可以外包,但这一切都应该是创新的基础设施。希望在未来,无论是在工业领域,还是科技领域,我们都能够从“中国制造”变为“中国创造”。
第二,目前国内创新的土壤确实比较恶劣,盗版、抄袭、对知识产权的漠视、创新思维的惰性、商业机器对创新的践踏等等。即使面对这样的环境,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事情,也许我们终老一生而没有做出什么成绩,但至少我们让这块创新的土壤,变得好了一点点。
也许,下一代的创新就可以开花结果了。